序
郝庆山
两个不曾相识的人坐在一起的时候,找一个话题是很难的,我与伟明先生的第一次见面就是这样一个不够自然的局面。当我们乘坐的汽车南出泰城行至行将被现代人遗忘了的历史名山--梁父时,我俩不约而同的打开了“封禅”的话题。于是,由封禅而祭祀、而宗教、而艺术。他和风细雨,娓娓而谈,见解独到,犹如和尚手捻的念珠,衔接的自然、无尽,显然是厚积发。而其说话的形态则如仙风道骨,端庄古雅,在当今浮躁有加的世风中,居然有人还保留着这样的气质,令人感到清新异常。感染得一些习惯于靠提高嗓门来为自己的观点增加可信度的官员们也不得不敛才聚神,洗耳恭听。我想这是一个以厚重的文化聚积起来的人。当得知他是张伟明时,便似乎找到了他的画作之所以饮誉遐迩的文化依据。
由于有缘,之后我与伟明先生过从甚密。不大的一间画室增加了我这位常客。
作为山水画家,伟明先生的游历甚广,而且所得颇丰,然而他却独钟情于泰山。关于此,你如果听听他的见解绝对没有近水楼台的地缘优势之嫌。
泰山是中华文化的主要象征之一,是帝王与天对话的地方,也是几千年来百姓求子祈福,寄佑平安的所在。摹其筋骨,得其精神是画家灵感不竭的源泉。除了钟情泰山,伟明先生尊古,文史哲诗书画广泛涉猎,而所体味的是古人的思想和情趣;他参禅悟道,其实是在吸纳养分,洞析人生;他还练功求法,当然是为了感悟人之所能的极限。或许这就是成就一个画家与成就一个“画匠”的根本区别。
对于绘画的技法我在门外,但我曾为自己设立了一道数学算题:一个执着的画家加上既厚且实的文化积累,再加上崇拜、守望着泰山,会等于什麽呢?
寻找答案的不止我一人。一年多来,在伟明先生的画室里,不断读到作家、诗人、画家和文化研究人士对他的评论文章。这些作品角度不同,风格各异,有圈有点,都在洞察伟明山水画所传达的美和精神,探寻画作的文化倾向。越读越觉得“英雄所见略同”这句古语在达意上的真切。而且最令我兴奋的是那个数学公式有了共同的答案-泰山画家。
我和朋友们不止一次的建议,应将这些文章结集出版,一则把大家的感受传达给更多的知音,二来这些文章的本身就具备很高的品味,及至今日,终于如愿。
四月的一天,我与伟明先生一同赴京拜见了文化名人、著名书法家欧阳中石先生。就泰山而言,先生生于斯、长于斯,也是泰山滋养的大家。看过伟明的几十幅画后,先生连声赞叹:很有心胸!很有心胸!并欣然为他即将出版的新书题写了书名。
写到这里,不禁窃笑。伟明先生之“很见心胸”还表现在嘱我作序上。书中所辑文章的作者,在书画方面任何一位我都自感弗如。“序体”如何我也一概不知,只是顺便说些个人想法。但是,其中的粗陋,希望大家不要批评,因为在下已自知了。
郝庆山(泰山研究会特邀秘书长、泰山网文化总监)2000年7月4日雨夜
名人名家论泰山画家--张伟明(目录) GO HO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