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 山 守 望 者
——我看泰山画家张伟明
张强 中国绘画学硕士导师(教授)
《中国绘画学丛书》(九卷本)主编。
泰山对于张伟明来讲,早已不仅仅是一个视觉感知的对象,同时也非地理学涵义上的一个方位与座标。从更为深层的角度上来说,泰山就是一个文化心理意义上的方向标识——在此意义上,任何来自于风景奇崛、风光旎旖的山川无法与之比肩而论。
张伟明是一位生长在泰山怀抱里的画家。他的温厚的目光与犀利的笔锋同时与泰山的风雨睛晦相互对话。在这个过程中他所造就的独具魅力的泰山题材的山水画,早在80年代中期就获得过辉煌的赞誉。而我自己的亲历感受是:1997年仲秋,我接到来自于“全国美术理论研讨会”组委会的邀请,赴扬州出席这次饶有文化史意味的盛会。当时邀请函上除了标明的会议中心议题之外,还有一个特殊的使命。让我代为组织所在省区的具有学术意义的画家作品,会上要举办个“当代重要美术家美术作品观摩展”。在极为有限的名额中,我选择张伟明作为一个重要的案例。其重要的理由就是,张伟明在中国山水画的现代语言转型上,已经在做着极其有效的探索工作。
作为一位中国当代艺术的研究者与批评家,我对于那种以地域特点来抵御当代文化的侵染者,时常把持一种本能的庇判态度,以为这是短视而局隘的做法。同时,在这种滋生“集体无意识”图式的沃土中,艺术家个人的才情,无疑会得到最大程度上的遮蔽与掩埋。但是,对于张伟明,我却当然地将其视之为“泰山守望者”,而这里的守望无疑具有多重的含义:在泰山上守望人类的文化;在中华文化的智慧基点上守望泰山的魂灵;在社会动荡中守望泰山肆意的烟云;在泰山的温厚视觉怀抱里,守望美术史表现的逻辑。
如是,张伟明的绘画就是这样在当代山水画的可能性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张伟明在利用自己的经验背景与制造新的背景上,依旧是别出心裁而逸趣横生的。或许在当代社会,每个人有过“航空”的经历已经不足为奇,而张伟明那曾经做过飞行员的履历,也就自然地将那种别人的偶然经验转化为必然的视点。而这些视点一旦进入到山水画的视域之中,也就会显现出当然的独特。
与这种鸟瞰般的宏观相对照,是张伟明曾经在泰山内脏中几十天的露宿经历。在这个阶段里,他采取了地质学家的分类态度,来辨识科学意义上的岩层构架。这种微观的分析与比较,使他得到了泰山地质上的真实,同时也是视觉上的抽象结论。而所有的这些差异所反映的是泰山的立体性格——或者称之为是张伟明魂灵中的“真实”。
将这宏观的经验与微观的体验重新做出冶铸的是来自于文化上的支援。在这方面张伟明可谓是兼收并蓄。在此陈设他的知识背景无疑显得多余。我想提示的一个事实是,张伟明对于“禅”的体验不仅仅是一种“痴迷”,更有来自于科学的历险,在这里,结论已经不再重要,其深层的意义在于得到了一个更为厚重的“人文”背景——不管是什么样的知识,只要对于认识自然是一种“智慧”,张伟明绝对不会排斥。
守望泰山与泰山的守望形成了张伟明的双重视点,在这个重影般的交织中,保证了他艺术历史的结实连续,我想他保持这种重合的意义在于,在后现代的文化情景中,它依旧可以被转化为是一种美好关怀,从而使得张伟明能够不断地指向新的创造性境地。
200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