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记泰山画家张伟明

                                                    李继生(泰山学者·研究员)

    由于我多年致力于泰山文化的研究,伟明作为泰山画家对泰山文化也在潜心探讨研究。正是由于这种缘份我与伟明结识多年。初识伟明,双目深陷,瘦骨嶙嶙,是个画家。初识其画,山石林木不分当,披麻斧劈乱遭遭;渐识其人,目光迥迥,清瘦干练,是个博学的才子;渐识其画,山似不是山,水似不是水,各类皴洁融为一体;再识其人其画,他就是画,画就是他,看山还是山,看水依然是水;山里蕴藏着迷人的谜,水里闪烁着奇异的光,他是当之无愧的泰山画家。
    伟明似有眼不识的泰山,泰山就在他的画中:既雄伟壮丽,又蔚然而深秀;既主峰突兀峻拔,又基础坚实而宽厚;既具阳刚之美,又有阿娜婆娑之姿;即有显而易见的山岩泉溪,又有难以一目了然的丰厚内涵;------不管是他的《东岳晚秋》、《山中觅景》或是《山魂》、《秋韵》还是那《尽是天地气》,一幅幅画、一座座山,一条条谷,一片片林,均让人耳目一新,震慑灵魂,磅礴之气让你热血流淌,奋进之意让你鼓起自强的翅膀,而那黝黑的崖壁在云雾中飘摇,那飞驰的泉溪在寂然中喧嚷。在这里,天与地,山与水,树与云,花与鸟,人与大自然谱写了一首铿锵有力的钢琴协奏曲——《泰山颂》,其主导音型是高山流水,那主旋律便是天人合一。听吧!悠扬的乐曲在大山中回荡,在肺府中共鸣,画里画外透着一种超然脱俗之气,天上地下“大音希声”。啊!心在混沌初,身临万物中,仙山胜景,壶天瀛洲,飘飘然,悠悠然,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依然是山,水依然是水,有无相生,玄之又玄,道与醒,禅与悟,仁与省,尽在其中,这就是他的功底。但他的功底全在画外,不管是文学艺术,史学哲学、美学心理学,还是释禅道儒、音律乐舞,甚而植物学、生物学、地质学、相对论,均孜孜以求,学以致用,融入画中,浑然一体。对于古今中外的各种画风流派,他更是以泰山的胸怀,泰山的精神,纳有川之流,采百家之长,呕心沥血,潜心研究,才使其功成名就,脱颖而出。究其因,“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
    正因为他的博学,孕育了奇特的个性,又因他的炽灼,造就了伟岸与神明,故而有人以为他是奇人奇画,怪才怪画,奇得让人难以捉摸,怪得让人难以理解。其实不然,在我看来,张伟明依然是张伟明,一点不奇,一点不怪,他为了画隐遁泰山,为了艺术,向百科求索,这正是他的自我,这正是他的必然,在苦海中寻觅,在艰辛中跋涉。他也是因了泰山之缘,敞开大山的胸怀,吸纳大山的力量,学习大山的精神,悟彻大山的灵犀,如若不是这样,泰山就没有这位画家了,更没有他的山水画了。
    “道可道,非常道”、“有眼不识泰山”“道”是难以用语言所描述的,泰山是难以让看清的,张伟明的画融入了无为无相,融入了泰山,他已在笔墨间游神荡魂,是不能用文字所评述的,致此顿悟:吾文纯系多余的话

                                                                   2000年2月10日
返回    GO HOME